「配图摄影 by 张辉」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我们最近跟一些同事一起做了一次长途测试,开着不同的电动车,七八百公里,一天抵达。总结完经验之后,第二天返回。这个测试的目的,就是想去对比一下不同的车型在长途过程中,高速驾驶的体验,充电的体验。在路上,我跟同车的一位同事去聊了一个观点,这个观点与此行有关系,也与职场的竞争发展策略是有关系的,给大家分享一下。
我觉得现在所有的好行业都比较卷,行业里面的主流公司持续不断的推出新产品,持续不断地迭代产品、迭代认知、升级服务,也在比拼价格。这些公司内部也比较卷:竞争比较激烈。想要跟上企业发展的节奏,大家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。
这其实是一个常态。其实很少有人真正愿意一直处于卷的状态。但大势就决定了只要你在这个行业,只要你在这些主流公司里,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卷的状态。但是在这种大势之下,有没有一个更好的策略去适应生存,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,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呢?我认为是有的。
其实很简单,就是「到一线去,到用户身边去,去调研市场,去体验产品」。
我们所做的这种长途测试,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案例。
这里面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,即「到一线去,到用户那里去,到市场上去,去实际体验和调研产品」。
首先,到一线去。如果这个企业有一些岗位是直接与用户去对话的,那我建议我们最好有机会能离这些岗位近一些,无论是销售,还是售后服务,去访谈、去调研。
「一线」能听到「炮火」,能听到用户的声音。而用户的声音,在企业内部传递的时候,是层层衰减的。如果我们能听到一线的声音,继而能听到用户的「一手」声音,我们能获得的信息是非常鲜活的。
第二,到用户那里去。刚才其实已经提到了,到一线去,就是为了接近用户。当然有更好的方式,就是我们到用户身边去,去直接倾听用户的声音。
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的时候,很难把自己的的声音充分表达。大家有时候会看到用户的评价,用户的调研,包括NPS调研,都是经历了大量信息衰减。很多用户有不满意的地方,未必去在官方的渠道反馈,即便讲了也不见得那么充分。他有可能在自己的朋友圈抱怨,可能在微博上抱怨,也有可能只是在家里面吐槽。这些声音在企业内部很难被充分听到。
我们直接到用户那里去,就能感受到用户对于产品是不是喜爱,是不是有抱怨。这些喜爱,这些抱怨都是非常真实的,只要你在用户那里去,你就获得真实的反馈。真实的反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,这种能量是我在过去几个月能不断地感受到。
第三,是到市场上去。这个市场,有用户,有自己,当然也有其他的竞争的友商。到市场去,就意味着我们能看到全局,看到全量的用户,看到所有的竞争者。我们能从比较全面的视角,尤其能从外部视角,去审视自己的优劣势,去看整个市场上所有的用户不同的喜好,尤其是能看到一些竞品的表现,这也是很重要的。以造车为例,你一定要去体会一下这个行业,体验最好的那几家公司所做的产品,无论是长途的驾驶性能,还是还是自动驾驶的能力,还是充电的体验,只有自己去实际体验,才会有第一手的体感,这种体感不是任何纸面调研能替代的。
第四,去体验和调研产品。我们在公司内部开会讨论的时候,往往看到的是已经经过加工过的数字,是别人的文字的表达,这些数字和表达肯定是有意义的。但这些东西永远无法替代我们自己亲身的体验和实践。当我们自己买了这台车,每天开的时候,你会作为用户,从这个视角去体验产品,而不是是一个媒体做简单的评测。
评测一般最多一两天。而自己实际使用是一个月、两个月、三个月的长期体验,上下班开,长途也开,这些整体的体验,不是一个媒体测试能测出来的,也不是简单调研能出来的。最好的体验和调研产品方法,就是自己花钱去购买(或者长期租用)产品,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花这个钱,付出什么代价,获得什么样的收益,失去了什么,日常使用体验是什么样子。长期使用产品,就像是人与人之间建立长期的关系,这与短期的约会是截然不同的体验。
以上四点,我认为如果做到的话,大家就是从一个看似竞争激烈的地方,进入一个并没有太多竞争、不太卷的地方。为什么呢?因为很少有人这样去做,因为大家都习惯于拿消息,做汇报,出方案。真正对于一线、对用户、对市场、对于产品有实际体感,有全面和深入了解的人,在任何组织中都是非常少的。我认为在这些地方花时间,收益是很大的,投入产出比是非常高的。而这个地方其实是不卷,也几乎没有竞争。这些地方相比于办公室,相比于公司,可能是更需要我们去的地方,而且是我们自己更应该花更多时间的地方。
所有的事情都是类似,在看似竞争很激烈,看似没有机会的地方,其实往往那些有价值的事情,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。所以长期成功的道路可能一点儿也不拥挤,这是被反复验证的事情。